Page 21 - 茶香印江
P. 21

印江有嘉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茶史篇


                叶的单产、均价都较低,商品率不高。因此,印江绿茶在铜仁地区小范围内
                有名气,但没有挤进梵净山区域外的茶叶市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1970 年后,在全国“农业学大寨”运动中,印江借助梵净山气候土壤优
                势发展印江绿茶,开始建设属于公社和生产队的小型茶园。先后兴办了缠溪
                区民族茶场、国营桅杆茶场、新寨农业中学茶场、峨岭区后坝民办茶场等。

                茶园主要分布于永义、杨柳、缠溪、洋溪、新寨等生态极佳的乡镇。累计茶
                园面积 33.33 公顷。由于种植建园时,缺乏科学技术指导,土层深度不够,
                底肥施放不足,抚育管理粗放,致使茶园的长势差,单产低,未形成绿茶品

                牌商品,印江梵净山名优茶的开发仍处于停滞状态。
                    1978 年改革开放后,印江的茶叶生产与开发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。茶园
                遍布全县 17个乡镇。其发展进程经历了起步、发展、壮大和逐步走向繁荣四

                个阶段:
                    起步: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群众全心全意开荒种
                地发展粮食生产解决温饱问题,无暇顾及茶叶等特色产品的开发,印江大部

                分茶园因无人管理而荒废,成片的茶园仅存桅杆农场、冷水溪茶园、新寨农
                中茶园。其中,桅杆茶场 90亩、冷水溪茶园 400亩、新寨农中茶园 60亩。沙
                子坡乡的麻竹园、板溪乡的连丰、张家坝的团龙、农场乡的后坝、印江镇的

                红光等村寨有少许农民零星种植。1986 年,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邀请贵州省
                农业厅茶叶专家牟应书、农艺师张著贵、原湄潭茶场场长熊世香来印江桅

                杆、湄坨、永义等地考察,专家组认为印江的光热、雨量、气候、土壤适宜
                发展绿茶,贵州省扶贫办以此同意印江建设梵净山优质绿茶基地,并作为省
                级扶贫骨干项目立项予以支持,印江梵净山优质绿茶基地的名称被正式确
                定,印江绿茶产业发展正式得以起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发展:1988 年,印江成立印江桅杆茶场、湄坨茶场、永义茶场,以国有
                化企业形式正式进行茶叶生产。1989 年中共印江自治县委、自治县人民政府

                确定梵净山绿茶为印江支柱产业之一。1990 年,印江梵净山绿茶基地完成垦
                种面积 4464 亩,其中成园茶园面积 3629 亩。1991 年,贵州省农业厅研究员
                茶叶专家牟应书受邀到印江作茶叶加工技术指导,开发出“梵净翠峰”“梵

                净雪峰”“梵净毛峰”等系列梵净山绿茶产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·7·
   16   17   18   19   20   21   22   23   24   25   26